企业动态
两会风采 | 来听听中国建材代表们的两会声音
来源:央视、安徽国际传播中心、安徽卫视、中国建材杂志、凯盛集团 、中材科技 发布时间:2025-03-07聚焦两会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建材集团的3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委主任彭寿,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刘锦帆,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部长温广勇,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履职尽责,结合新质生产力、基础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在职工人职业教育与安全教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积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言献策。
关于提升大科学装置、“好材料”支撑“好房子”、完善碳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提升大科学装置创新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一是依托现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行业专用大科学装置平台,比如面向非晶材料的原位动态表征线站和跨尺度非晶材料超算中心等,由行业领军科技型企业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力量参与,整合“配方-结构-性能”全维度数据,增强材料定向研发能力,以大装置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
二是建议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大科学装置创新集群,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等协同联动,集成大科学装置原位解析、AI工艺优化等功能,布局建设材料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与中试基地,贯通“装置-中试-产业”链条,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活力,搭建“从1到10”成果转化桥梁。
三是建议积极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创新多元化经费支持方式,重点支持专用线站建设、数据平台开发及中试基地打造,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数据链“多链融合”,发现一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于强化“好材料”创新供给支撑“好房子”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建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由建材与建筑企业主导,聚焦高品质建材系统解决方案,打造集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为一体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研究建设高品质建材需求体系、应用标准和施工规范,创新材料供给,支撑改造“老房子”、建设“好房子”。
二是统筹部署“十五五”时期“好房子”高品质建材重大专项,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关键需求,科学制定细分领域和关键技术指标清单,创新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实施“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管理方式,持续提高建材创新与质量水平。
三是持续完善“好材料”产品质量追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层面“好材料”产品使用说明机制,增强“好材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能力,促进“好材料”标准从生产型向应用型延伸,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实现“好材料”和“好房子”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关于完善碳管理体系建设加速基础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是加快实施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的碳排放双控,统筹建立重点行业管理清单,以碳排放总量为约束,以碳排放强度为差异化考量指标,加速构建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主的行业低碳发展模式,重塑产业发展模式、市场体系及供需关系。
二是加快开展基础产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加快构建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对标国际制定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速开展重点细分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分级评定和管理,有力地支撑我国优势基础产业产品“走出去”。
三是持续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将供应链长、中小企业密集的排放行业,如玻璃、纺织等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科学分配碳排放配额,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鼓励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推行CCUS等碳汇项目,构建共建共担共享的碳交易工作格局。
关于新能源及新能源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迅速,加速配套电网建设,以助力新能源发电外送需求的建议
目前,甘肃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完整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体系,但是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甘肃省“十四五”第三批风光电项目和瓜州光热产业基地的接入需求和新能源企业“有电发不出”的矛盾日益突出。依托目前仅有的1条±800千伏、2条750千伏外送通道,不能满足新能源发电外送需求,配套电网建设亟待加速,电力输送通道已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瓶颈。此外,库木塔格沙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尚未确定受端省份、通道走向及外送电源和抽水蓄能建设方案,未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
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将瓜州县纳入国家风光电大基地建设规划,协调解决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问题,并将瓜州及周边新能源富集地区纳入巴丹吉林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规划中,加快新能源开发进程;加快库木塔格沙漠基地外送通道研究,确定外送电源和抽水蓄能建设方案。
关于关注在职工人职业教育发展,推动技能与安全双提升的建议
建设制造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提升技能人才能力。一是当前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在校生,对在职工人而言,企业培训资源有限、方式单调、内容缺乏系统性;社会职业培训资源丰富,但企业和员工利用率低,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匹配需求。二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安全知识 “短板”,同时企业入职安全培训的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量技术能力尚显不足且安全知识匮乏的青年员工步入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潜在隐患
建议职业技能方面,企业强化培训主体责任,政府监督其依规经费提取与建立机构,小企业借助社会资源,有条件的企业完善调研机制、更新内容,保障职工年度再教育时长,开展交流比武活动;教育主管部门推动职企合作,试点“现代学徒制”,职校灵活设置课程,线上线下结合,贴合企业需求;政府及行业协会需建立筛选机制与网培平台,免费开放课程,鼓励职校及机构上传资源,提升培训便利性。针对玻纤行业,建议职校开发玻璃纤维制造工艺课程,融入企业生产与质量控制,纳入自动控制、钳工等通用工种内容,实现校企精准对接。安全教育方面,一是强化统筹领导,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二是聚焦资源建设,打造系统培训教材;三是创新培训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