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点赞!中国建材集团全国巾帼文明岗+1!全国三八红旗手+1!

来源:中国巨石、中研院  发布时间:2025-03-10

建材巾帼绽芳华

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妇联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名单。中国巨石成都公司络纱车间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中研院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功能玻璃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石丽芬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中国巨石成都公司络纱车间

络纱是玻璃纤维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工序,也是产品质量责任控制的重要环节,络纱车间作为生产部门属于质量把控的关键部门,人均培训5.27课时/月,内部自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质量问题整改率100%,年度外部投诉率为0‰。她们精益求精,为成都公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夯实基础,守护质量生命线。

巨石成都络纱车间有一支140人的专业化女工团队,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5人,技师4人,高级工17个,中级工15人,培养出了“成都工匠”2名、“青白江区蓉欧工匠”5名,是一支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的巾帼标兵团队。她们自信自立、敢担重任、善作善为,凭借精湛的技能、严谨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扛起了玻纤生产的“半边天”。

巨石成都络纱车间以成都工匠王玲、黄雪梅等7名工匠为人才支撑,构建特色鲜明、全面兼顾的女职工技能培育体系,大力实施“1+6人才培养模式”和“师带徒”制度,并开展春节质量竞赛、百日劳动竞赛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比例,为生产线智能化水平提升做好人才储备。全体女职工团结一心造优势、提目标,抓重点、攻难点,主动积极配合新产品研发。

例如,电绝缘用纱是巨石的高端产品,对产品纱线均匀性——悬垂度要求极高,要稳定控制大号数产品悬垂度难上加难,面对这一技术难题,王志琼、黄雪梅以“无中生有”的魄力,在无技术标准、无工艺参数、无经验借鉴的“三无”困境中破局。千组数据记录、万次参数调整,她们硬是从海量实验数据中捕捉到“张力稳定性”这一关键变量,将技术空白转化为创新高地。王志琼前往巨石美国生产基地支援,教授美国工人络纱技能,凭真本事实现对海外的技能输出,让中国巾帼力量在大洋彼岸结出丰硕果实。

智能制造是巨石树立行业高水平标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巨石成都络纱车间工艺组团队,不断深入数字化建设,自动化装备推陈出新,开展重大技术创新3项,其他改进和一般创新56项;在行业内率先成功实施短切烘箱振动时间自动检测、成品纱团自动贴标、成品纱团自动卸纱等创新项目,大幅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有效提升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自2021年至2024年,该团队实现年均增收、降耗300余万元。

这支“娘子军”以安全“零违章”活动为切入点,防微杜渐,将安全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基层一线,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能力。持续推进风险防控,有效打造安全样板,安全生产平稳向好。她们积极开展节能措施,全面推进降低含水率实验、对空调引用新风、生产采用错峰用电、推进烘箱节能改造,提升设备有效使用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历史最佳,综合利用再创新高。

她们以智慧为剑、以坚韧为盾,在技术攻坚、安全生产、质量把控的战场上,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奋斗乐章。她们用创新突破行业壁垒,用责任守护生产红线,用团结凝聚团队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非凡的光彩。

研院 石丽芬

中研院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功能玻璃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石丽芬,自2008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加入中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便毅然决然地扎根科研一线,十七载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内涵。

她聚焦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及新兴产业的玻璃新材料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十四五、十三五科技计划、国家973计划、安徽省重大科技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5项,围绕液晶显示玻璃基板、高应变点玻璃、疫苗瓶药用玻璃等关键材料开展了技术攻关,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在知识产权方面,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4项,PCT专利1项;共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19篇,参与国家标准制定1项,企业标准3项。

在成果转化方面,作为团队核心技术骨干与团队人员共同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板玻璃料方体系,支撑了国内首片G8.5TFT-LCD液晶玻璃的量产,技术成果入选国资委2019年十大创新工程并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开发了适用于浮法工艺的OLED玻璃料方应用于产线,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形成的适用于浮法工艺的高应变点玻璃料方应用于产线,生产出了国内第一片应变点大于580℃的高应变点玻璃基板,用于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的中性硼硅药用玻璃料方及澄清技术,支撑了国内第一根5.0中性药用硼硅玻璃管的量产,为疫苗用中性药用包装材料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2019年,在彭寿院士主导的、石丽芬主要负责实施的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研发项目遭遇了重大技术瓶颈。为了攻克氧化硼其在组分控制中的精确调控这一难关,石丽芬和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构建了“数字化模拟+高通量实验”双轮驱动研发体系。通过建立组分-性能预测模型,将传统依赖经验的试错法升级为数据驱动的智能研发模式。在第三轮关键验证阶段,石丽芬和团队成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在温度高达50℃的车间里,守在灼热的炉前反复进行取样测试,每次操作完成后,汗水湿透了防护服,不少人甚至出现了脱水的症状,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依然坚守岗位、连续奋战。

经过百余次配方迭代与3000余组数据验证,团队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该科研成果不仅使玻璃的耐水性、耐酸性达到国际1级标准,耐碱性更是优于ISO标准,顺利通过了相容性初步验证。

十七载的科研生涯,每一步都镌刻着她奋斗的足迹,她用行动诠释着努力的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坚韧与柔情。

谈及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她语气平和谦逊地说到:“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紧密相连,我非常有幸能够进入玻璃材料科研团队,如果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优秀卓越的集体,就不会有我个人的这份荣誉。”